您的位置:» 首页 » 校友风采 »

牡丹乡里传美名

——记物理系87届校友、菏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、牡丹区委书记 刘传谨

来源:校友网 日期时间:2014-04-14 点击数:

 

    刘传谨,男,196410月生,山东省郓城县人,1983年考入聊城师范学院(现聊城大学)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831班,19877月毕业留校参加工作,1985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大学学历,工学学士,研究生在读。现任菏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,牡丹区委书记、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。19839月至19877月,在聊城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;19877月至198910月,任聊城师范学院物理系政治辅导员、助教;198910月至19932月,任菏泽地区郓城县信访办干事、科长;19932月至19953月,任菏泽地区郓城县张鲁集乡党委副书记;19953月至19968月,任菏泽地区郓城县张鲁集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;19968月至19982月,任菏泽地区郓城县刘口乡党委书记;19982月至20006月,任菏泽地区郓城县黄安镇党委书记;20006月至20013月,任菏泽地区(市)郓城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;20013月至20044月,任菏泽市郓城县委常委、办公室主任;20044月至20064月,任菏泽市成武县委副书记;20064月至200612月,任菏泽市曹县县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;200612月至20072月,任菏泽市巨野县委副书记、代县长;20072月至201012月,任菏泽市巨野县委副书记、县长;201012月至20137月,任菏泽市牡丹区委书记、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;20137月至今,任菏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,牡丹区委书记、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。山东省第十一、十二届人大代表,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。20072012年连续六年被市委市政府记二等功,201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评为“全国县(市)科技进步考核先进个人”,2012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授予“全省党管武装好书记”称号。刘传谨大学毕业后,学业优秀,留校任教,担任了两年的学院物理系政治辅导员、助教。之后,回到了家乡郓城县,在县委信访局工作三年后,由组织部门推荐到乡镇任职锻炼,七年多的时间,从党委副书记,到乡长、乡党委书记,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,锻炼了工作能力。于20006月升任郓城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长,半年后转任县委常委、办公室主任。2004年以后,先后担任成武县委副书记、曹县县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。2007年到巨野县任县委副书记、县长。
    在巨野任县长五年间,他立足巨野实际,围绕工业发展、城市建设、民生改善,下大气力、花大精力重点抓了招商引资、大项目建设、县城改造、社会事业的发展,短短的五年,巨野县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:地区生产总值由54亿元增加到120亿元,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4.2个百分点;地方财政收入由2.2亿元增加到10.07亿元,年均增长43.8%,总量在全省排名前移了43个位次,上升到第65位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477元增加到12794元,年均增长14.3%,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515元增加到5890元,年均增长13.6%;先后引进了山东焦化,江苏沙钢、华尔润、广东沃德森等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到巨野投资,建成了铁雄新沙、巨润玻璃、巨森木业、巨润建材、温州工业园、金英塑钢等一批骨干企业,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了100多家;全县有十余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位;教育、文化、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,民生得到明显改善,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%,先后7次为干部职工普涨工资,五年翻了一番多,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前列。巨野县先后被评为“中国绿色名县”、“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”、“山东省文明县”、“山东省生态经济十强县市”。
    201012月,他调任菏泽市牡丹区委书记、菏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。牡丹区是菏泽市唯一的市辖行政区,区位特殊,发展的任务繁重,他从调研入手,紧密联系牡丹区实际,充分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,提出了坚持工业化、城镇化“双轮”驱动、大力实施“1868”工程,迅速提升一个高新区,快速建设八个特色园区,积极培植六大产业,全面推进八大市场建设,强力推动经济社会高效跨越发展的思路,明确了牡丹区的发展定位,建立了创先争优、工作承诺、督查落实、责任追究等十三项工作机制,以有效的手段和扎实的措施,调动了县级干部、科级干部、一般干部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,鼓舞了士气,激发了各级干部奋斗创业的热情和活力,营造了一个凝心聚力、高效快速、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。特别是山东省委、省政府作出支持菏泽打造四省交界科学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后,他抓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,进一步明确了打造科学发展高地核心区的奋斗目标,工业上大力培育千亿级高新区、百亿特色产业园区和百亿级企业集团;城镇开发上着力规划建设牡丹园新城区,改造提升中心老城区,打造千亿级万福河商贸物流区,建设新型农村社区;现代农业上,重点培育特色牡丹产业,全区经济社会呈现高效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。   
    在刘传谨的辛勤努力下,高新区规划建设有了大幅度提升。区域面积由12.1平方公里拓展到60平方公里,控制性规划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,累计入区企业140余家,投产企业91家,其中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,特别是新医药产业发展迅速,医药及关联企业达到40家。其中步长制药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、利税过10亿元,列全国制药企业第9位、中药第1位,睿鹰制药集团列第53位。高新区被列为省级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、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,是省优质中成药及抗生素药品生产基地、省创新药物(菏泽)孵化基地、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(生物医药)示范基地。他以开阔的思路,宽广的视野,在城区东部高起点规划建设了18平方公里的高新化工产业园,同时,立足乡镇产业基础,规划建设了沙土食品、吴店机械电子、胡集木材加工、吕都商贸物流、牡丹文化旅游等8个特色乡镇产业园区建设,“一区八园”为牡丹区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。
    工业经济有了大发展。培植了生物医药、煤电化工、机械电子新材料、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,先后建成投产了步长制药、润泽制药、海普电器、大树食品、国花白酒、华盛荣镁合金、广源精密铜带、瀚联化工、天盛化工、嘉达高科等过一批过亿元企业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2家增加到268家,主营业务收入从233.6亿元增加到432亿元,增长了85%,目前还有76个过亿元项目正在建设。
    城市面貌发生大变化。城市规模扩张了30平方公里,城市北部的牡丹园新城区迅速崛起,城市南部的千亿级万福河商贸物流区加速建设,老城区30多个片区得到提升改造,吸引了香港豪德集团、山东鲁商集团、上海绿地集团、上海农工商集团、中北集团、中南集团等国内大型开发企业在牡丹区投资兴业。城市基础设施绿化、亮化、美化更加完善,拉开了城市大商贸、大物流、大旅游的建设框架。      
    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。高新区被列为国家第一批10个知识产权集群化管理试点区之一,规划了20平方公里的步长科技城,步长院士工作站和全国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挂牌;睿鹰集团周志亮博士入选国家“千人计划”,填补了一项空白;6家企业入选全省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;泰山学者岗、山东省科学院中试基地落户牡丹区,三个企业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扶持项目。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9家,201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9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5.9%
    特色农业培育出新亮点。牡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,培育出尧舜牡丹产业园、盛华牡丹产业园、牡丹花卉大市场三大龙头企业,组建了全国第一个牡丹产业研发中心,规划实施了20平方公里的牡丹生态文化旅游观光园,牡丹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,曹州牡丹园成为国家4A级景区,牡丹区被批准为“国家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”。民生事业得到大改善。
    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3处,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2处,新解决了农村8万多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,先后5次增加干部职工工资,人均月增加工资1400元;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80元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50元,都保持了15%以上的增长速度;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实现了全覆盖,新建了8000平方米的群众接待大厅和便民服务中心,他以务实为民的作风和情怀赢得了牡丹区百万人民的信赖和支持。
    近三年来,牡丹区的生产总值保持了16%以上的增速,财政收入翻了一番,整体经济实力在全省两年上升了7个位次。牡丹区先后被评为“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”、“全国科普示范区”、“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”、“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区”、“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区”,“全省党管武装先进县区”等荣誉称号。
发表文章:
   120115月在《山东通讯》第10期发表《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动县域科学发展》;
220117月在《领导科学报》发表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》;
320129月在《山东通讯》第17期发表《高点定位 跨越发展 全面提升综合实力》;
420136月在《山东通讯》第十期发表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》。
母校寄语 :回首自己的人生历程,每一点进步,都凝结着恩师的心血和汗水,饱含着母校寄予的深切厚望。离开聊大的二十四年,弹指一挥间,对于母校,心里总有着很多的希冀和眷恋。与别人不同,在聊大读书四年,又留校工作两年,我与聊大结下了更为深厚的情缘,聊大严谨的治学态度、浓郁的求知氛围,厚重的文化蕴藉、成为我最深刻的人生记忆。六年的聊大学习、工作和生活,我收获了知识、素养和能力,对我的成长弥足珍贵,受益终身。
    时光流转,母校已站在更高的起点,时代已经把聊大推向培养更高更新人才的教育之颠,历经半个世纪积淀的“敬业、博学、求实、创新”聊大精神,必将在新的征程中,焕发出更加熠熠生辉的光彩。我将用更加努力的工作、更加出色的成绩回报母校对我的培养和厚望,愿母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、蒸蒸日上!